首屆外灘建築節開啓:與奇普菲爾德一起探討“公共空間”
9月21日,伴隨着上海外灘美術館全新入口與博物院廣場的打開,交錯的小巷連接上海外灘源區域的圓明園路和虎丘路實現了街區通行,標誌着經過17年城市更新和建設,整個洛克·外灘源竣工。
梅西将退出国家队1年!生日又轰任意球 仍想踢世界杯
“RAM Assembles 外灘建築節”(RAMA外灘建築節)也在同日開啓,首屆以“公共空間”爲主題,特邀普利茲克獎得主、知名建築師戴衛·奇普菲爾德出任藝術總監,以持續兩週的百餘場活動將美術館延伸至街區,探索當代社會中浮現的新議題。“那可能是里弄和後巷,是點綴着流動小販的街角,是某個熟悉的門廊,抑或是朋友之間適意暢談的長凳。”戴衛·奇普菲爾德在現場說,“場所的公共性取決於其所能承載的活動,而不僅是其建成形態。希望外灘建築節能成爲啓動這一進程的催化劑。”
RAMA外灘建築節開幕式現場
丰田考斯特12座价格(考斯特改装报价)
外灘建築節
快樂的葉子 小說
外灘源百年建築街區坐落於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處,匯聚了衆多建造於1896年至1932 年的建築,它們兼容幷蓄歐洲建築風格與亞洲元素,彰顯了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上海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
近年來,這些建築經歷了多輪翻新與改建。21世紀初,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繕、陸續更新和改造外灘源11棟歷史保護建築以及衆安·美豐大樓,並對美術館全新入口與博物院廣場進行改建,爲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添建新翼。
RAMA外灘建築節開幕式現場
9月21日,建築師戴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來到上海外灘,漫步於圓明園路虎丘路之間,他回憶起這個項目最初開啓於2007年,“面前這些老建築,既要保護又要發展,這幾乎是所有城市面臨的挑戰。”在他看來,建築師更重要的服務對象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讓他們真正體驗到生活。
戴衛·奇普菲爾德
圓明園路街景©ROCKBUND
建築:以空間介入,打造休閒場域
戴衛·奇普菲爾德及其團隊爲首屆“RAM Assembles 外灘建築節”特別創作了全新的空間介入裝置,旨在激活環境中的間隙空間以迴應“公共空間”這一主題。與常規的建築藝術裝置迥異,博物館廣場不大的空間尺度中,裝置只是小小的水池和一些供遊人休憩的椅子。
博物館廣場上的水池
戴衛·奇普菲爾德從一開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個奇觀化的物件;相反,他選擇關注城市空間對公共生活的承載力的方式,將這些裝置分散在博物院廣場及周邊里弄,使之成爲街區內歷史建築的低調延伸。其創造的空間被用作各種自發城市行爲(例如休閒、集聚、表演),從而引導洛克·外灘源場地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穿行體驗。奇普菲爾德將其視爲臨界空間,“它們提供了人與人之間交融聚匯、共享時空的場所。”
曼城主帅瓜迪奥拉要求西班牙中场罗德里向他吸取教训。
衆安美豐大樓©ROCKBUND
韦德:詹姆斯离开热火让我感到生气 我不想失去最好的球员
站在外灘美術館新入口,南側美豐洋行大樓的紅色建築頗爲引人關注。這是在此次更新中,最爲引人矚目,也最有話題甚至爭議的更新。
美豐洋行大樓原有三層建築由通和洋行設計,1896年建成。原建築爲帶有折衷主義的英式分割。細看建築細部精美,三層屋面檐口有三處巴洛克風格的山花裝飾。
據悉,20世紀90年代,大樓開始空置,因疏於修繕而損壞加劇,除外牆基本保存完整之外,內部空間早已無法使用。2006年,改建工程啓動,戴衛·奇普菲爾德事務所採用了將殘留歷史建築外牆與新建築融合,以技術手段將有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築外牆脫離原結構體,再與新建築相結合成爲其外圍護牆的一部分的建造模式進行改建。由此,全新的美豐大樓得以從通和洋行的老牆上“生長”而出,且保留的兩面歷史牆體也獲得了永久的側向保護,並作爲外圍立面的一部分。
據介紹,整個洛克·外灘源建築羣分多個階段建成:上海外灘美術館於2010年開館,歷史建築的外牆修繕工程於2011年完成。美豐大樓的外牆和內部結構於2021年完工。隨後,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又受委託設計其大堂的室內以及整個街區內巷的景觀。
一系列的小巷連接着東側的歷史建築和西側的新建住宅建築之間形成的內部廣場。作爲外灘源項目的最後補充,它旨在將這些傳統的內向剩餘空間轉變爲整體公共功能和城市界面的延伸,同時爲不同的公共活動和功能提供靈活空間。在建築的山牆和轉角出現的視覺或聲音藝術作品,激發城市生活和間隙空間的自發性和多樣性。
合资新能源“跟风”降价背后的真相
RAMA外灘建築節空間介入裝置by DCA@洛克·外灘源博物院巷 攝影:田方方
中国电动汽车迎战欧洲市场,首先要解决这5大难题!
RAMA外灘建築節,美術館的延伸
據悉,“RAM Assembles 外灘建築節” 每兩年舉辦一屆,旨在彙集多種歷史上的與新的建築思考,跨學科性地思考建築與設計,涉及當代建築、城市規劃、藝術和設計等多個領域。每屆 RAMA 外灘建築節,上海外灘美術館都將邀請一位建築師作爲藝術總監,對洛克·外灘源街區進行一次新的介入,並特別關注博物院廣場這一空間。
曾丽燕涉贪1330万助理费 网一看细节炸锅:高虹安注意了
作爲外灘源主持修繕建築師和首屆外灘建築節藝術總監的戴衛·奇普菲爾,以“公共空間”線索,讓藝術飛越博物館之牆,融入外灘源的日常生活。首屆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爲國際策展人侯瀚如、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以及麻省理工學院藝術與建築理論教授卡羅琳·A·瓊斯(Caroline A. Jones)。上海外灘美術館則將協同策展人、學者、作者、戲劇家、音樂家、藝術家共創外灘建築節的公共文化活動。
洛克·外灘源安仁裡北望 攝影:田方方
戴衛·奇普菲爾德認爲:“場所的公共性取決於其所能承載的活動,而不僅是其建成形態。它依賴於物理環境,但同樣取決於社會基礎設施,譬如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鏈接,以及分享和參與的意願。希望外灘建築節能成爲啓動這一進程的催化劑。”
“我們今天在討論藝術的時候,其實不是針對具體的媒介、形態或者門類,更多的是溝通一種基本的價值觀,激發對於某些共同問題的關注,以及批判、研究、創造的態度和工作方法。”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劉迎九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外灘建築節從空間、內容和形式上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加開放的平臺,使我們可以以更加富有親和力、包容性和創造性的方式,把這些關注、思考和方法帶給更加廣泛的公衆。這個過程,我相信無論對於公衆個人的日常生活,還是對於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設,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推動。”
RAMA外灘建築節空間介入裝置by DCA@洛克·外灘源博物院廣場 攝影:田方方
據悉,首屆“外灘建築節”於9月22日正式開啓,圍繞戴衛·奇普菲爾德及其團隊所設計的“空間介入裝置”,以“激活、對談、街區”三個系列對“公共空間”這一主題進行拆解和實踐。
其中,“激活”系列邀請藝術家及策劃人趙川、殷漪,音樂家熊柯嘉和音樂工作室墨音MOIN,共同策劃,藉助藝術家在音樂、劇場、身體、空間中的創新實踐,讓公衆重新觸摸共享的時刻,期待平凡中萌動的驚喜和啓迪。“對談”系列由建築策展人唐克揚和建築設計師陳立繽共同策劃,圍繞空間的事物、影像、花園、科技等10個話題帶來10場“城市嘉話”,分享從自己領域出發的心得,與人羣進行交流,與空間本身產生對話。“街區”系列由城市歷史研究者徐明策劃,包含了一系列以公共空間爲載體的空間運營實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預先安排的精彩活動,亦有大量即興的表演與公衆參與環節,以此激發“那些鬆散、臨時性、間隙性的公共空間”。
RAMA外灘建築節空間介入裝置by DCA 細部 攝影:田方方
在9月21日開幕儀式後,博物院廣場舉行論壇,戴衛·奇普菲爾德、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合夥人陳立繽、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劉迎九以及建築策展人唐克揚從洛克·外灘源項目的源起,到城市現場的空間裝置,結合此空間本身的歷史、設計和使用,進行回顧與展望,與“公共空間”本身產生對話。
論壇現場
在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回憶起,早在1990年代,黃浦區就想要把外灘源打造成最靚麗名片。“2002年開始國際方案徵集,當時就設想要釋放公共空間、修繕好歷史建築。終於在21年後,有了成果。最早外灘源的規劃範圍是中山東一路到北蘇州路的區域,北面到南京東路、南到滇池路。後來有所新增,最初就希望把新舊建築融合在一起。”
最游记异闻
提及命名,鄭時齡說,曾擬過“外灘風情”“外灘半島”“上海經典”等等,但是大家都覺得最合適的還是“外灘源”。“因爲它代表了上海發展之始,也代表了海派文化,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建築,也感受到大家都認識到對優秀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風貌區域性保護的重要性。外灘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上海,也只有外灘入選了國家文物局公佈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我們非常期待整個外灘第二立面的發展。”